中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修班在云南大学开幕
The China-Afric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eminar Opened in Yunnan University

发布时间 Release time: 2018年10月30日 阅读次数 Hits:


20181027日上午,“中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修班”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隆重开幕。此次研修班由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云南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暨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共同承办。来自南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的25位专家、政府官员、文化工作者和传统部落代表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树仁大学、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博物馆、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石林县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昆明文化产业创意协会等国内高校和非遗保护机构的8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和研讨会。

研修班开幕式由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教授主持,云南大学副校长张力教授、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宏教授和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何明教授分别致辞。张力副校长指出,此次研修班是云南大学在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基础上,以云南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为平台,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特色,推动中南、中非人文交流的系列研究和交流活动之一。学校充分整合了优势学科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的力量,结合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文化保护传承领域的经验与做法,开展交流,通过相互学习与借鉴,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文化保护传承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寻求解决方案,并促进中非双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共赢。张副校长表示,云南大学作为中国西部建设最早的综合性高校之一,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和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优势特色鲜明,人才齐聚,部分学科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云南大学依托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在民族学以及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的悠久历史和强劲实力,在民族文化研究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和可喜成绩。张副校长表示,希望借助此次研修班,发挥云南大学优势学科作用,与参会代表共同携手开拓双方学术交流与合作空间,推动中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发展。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宏教授代表云南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致辞。他指出,建设好中南人文交流机制对打造中非人文交流框架与平台,丰富交往渠道,拓宽交流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增进中非人民相互理解与友谊、夯实中非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促进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何明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云南大学在民族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理论与实践。何明教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不同区域、不同族群、不同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解决种种现代性问题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加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种种挑战。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非洲和中国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云南,两个区域一起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经验,无论对学术界,还是对现实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中国政府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虽然开创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措施和政策,例如传承人保护制度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制度,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云南大学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早在20世纪30年代云南大学的一批学者就开始对滇西的民族文化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云南大学民族学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著。云南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主要从人类学视角出发,重点关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国家的非物质文化,并且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何明教授表示,非洲作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热土,希望能借此机会将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推向非洲。

开幕式后,国内著名学者和非洲代表做了主旨报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刘鸿武教授发表题为“从非洲大陆到中国西南边疆:中非文化交流新天地”的主旨报告。南非土著人格里夸(Griqua)部落的传统领导人、南非传统领导人大会副秘书长亚伦•马丁•梅塞拉(Aaron Martin Messelaar)先生以“文化:社区的基石”为题发表演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主任、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高丙中教授以“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需求与创新的视角”为题作主旨报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百千万”国家级人才、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杨福泉研究员作“云南的民族文化遗产:经验与挑战”主旨报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邓启耀教授作题为“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及务实探索”主旨报告。

此次研修班将组织3天的研讨和4天的实地研修,代表们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相关问题,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传承、创新与经验共享”为主题,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中国和非洲的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和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福祉:女性、认同、教育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土文化:语言、信仰习俗、艺术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播”等五个议题进行研讨,还将赴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进行实地研修。

云南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3月,是教育部备案设立的专门智库,其主要任务是为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提供智力支持。本次“中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修班,是继今年上半年举办“中非生态学学科发展与教学交流国际研讨会”后,云南大学为配合纪念中南建交20周年、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一项配套活动,也是云南大学结合云南资源优势和自身学科优势、积极推动中非人文交流的又一次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