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南非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坊”在云南大学圆满举办
China-South Africa Ethnic Cultural Exchange Workshop was Successfully Held by Yunnan University from Dec.15 to 19, 2019

发布时间 Release time: 2019年12月20日 阅读次数 Hits:

 

2019年12月15日-19日,“中国-南非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坊”在云南大学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和云南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是我校2019年举办的三场中南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之一,得到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支持。本次工作坊以“交流互鉴、共享共创”为主题,邀请了14名来自南非的嘉宾(包括民族文化与非遗传承人、艺术家、专家学者),和若干中国非遗传承人、学者以及政府代表,通过论坛、工作坊、考察等方式,让中非文化艺术家、民族文化持有者进校园、进园区、进社区、进商区,感知中国和南非民族文化的魅力,让中国和南非的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学者、专家、官员共同针对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利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一、开幕式及研讨会

2019年12月15日,“中国-南非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坊”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举行开幕式及研讨会。云南大学副校长李晨阳致开幕辞,他表示本次工作坊的举办,既是去年“中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修班”的延续,也是对其的拓展。他希望通过本次工作坊,充分发挥云南大学优势学科的力量,结合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文化保护传承领域的经验与做法,建立长效交流机制。并通过相互学习与借鉴,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寻求解决方案,促进中非双方在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交流互动和合作共赢。此外,李晨阳副校长还向南非来宾简要介绍了云南大学的情况,并对各位与会嘉宾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与祝愿。



本次研讨会还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郭红女士。郭红书记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人文交流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阐释了中国对非政策新思想、新理念,提出了促进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举措,为我们做好中非人文交流工作指明了方向。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和非洲研究中心主办的此次工作坊,就是践行习主席指示、开展中非人文交流合作的实际行动。希望本次工作坊能产生更多思想火花、凝聚更多共识、提出更多良策,为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提供智力支持。郭红书记表示,2019年4月成立的中国非洲研究院,为中非学界和智库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是中非学者合作研究的基地和人才培养高地。未来中国非洲研究院还要加强话语权建设,发挥传播窗口的作用,讲好中非友好合作的故事。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与国内非洲研究同仁和非洲朋友们一道,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深化中非文明互鉴,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教授作为主办方在开幕式致辞。他指出,去年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与云南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在昆明成功举办“中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修班”,开启了非洲文化走进云南、非洲和云南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今年的“文化交流工作坊”侧重于南非和云南本土的文化传承人、文化艺术家们的相互交流,同时,将强调一个“进”字,通过中南文化艺术家、民族文化持有者“进论坛”、“进校园”、“进园区”、“进社区”,更多地让社会了解中南两国民族文化的魅力、感知民族文化交流给民众带来的愉悦、给城市带来的温度。

 

在主旨发言中,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劲松教授以《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研究》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一个现状是不乏理论研究和设计应用实践成果,但大多是站在各自的视角,碎片化表述与简单的符号化应用。其传承应当“见人见物见生活”,传统手工技艺如果不能有效融入现代生活的民间工艺文化,其存续无疑是尴尬的。陈院长主要通过“云南传统的火草纺织技艺”和“树叶情书的设计转换”两个案例向大家展示了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王静以《云南非遗故事:从民族民间歌舞乐的发展看云南非遗现状》为题进行演讲。她指出,歌舞是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很突出的一个方面,而南非人民根植于灵魂深处的对音乐舞蹈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这和云南极其相似。王静副处长通过展示云南民族歌舞表演的视频和对云南民族民间歌舞的相关介绍让大家对云南非遗的现状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中国非洲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室主任李文刚以《对中非文化交流的几点看法》为题,就中非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中非文化交流的内涵以及加强中非文化交流的建议做了发言。他认为,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非民族文化交流要探讨双方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尊重多样性,相互借鉴和学习,夯实中非友好关系的民意基础。中非民族文化交流既要有官方的机制设计,更需要学者智库和民间各行各业力量的推动。

南非斯坦陵布大学博物馆馆长Bongani Mgijima以《南非的遗产保护法律体系》为题,介绍了南非文化遗产方面的立法、特别是非遗保护方面的问题。南非在非遗保护方面的立法分为国家、省级以及地方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法律和保护机制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在南非,相关法令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有关定义都做出了解释。约翰内斯堡大学Zamansele Nsele以《关于未来的博物馆和遗产保存的政治性》为题,从南非的视角和历史的角度,对博物馆与遗产保护相关问题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德班理工大学Fundiswa Zwane在《表演:非洲祖先的一种存在方式》的演讲中指出,表演是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表演,可以让人们更了解自己和彼此,也能以这种形式教育年轻人去保护自己的文化。

开幕式和主旨发言分别由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贺鉴教授和中心副主任杨惠博士主持。下午,中非代表们还围绕“非遗及其艺术、文化与社会影响力”和“作为非遗与艺术的手工艺发展”等议题进行了研讨。有的南非嘉宾还通过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表演南非民族乐器、演唱民族歌曲等形式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南非文化的魅力。

二、“中国-南非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坊”进民族社区

12月16日,与会人员前往石林进行调研与交流。代表们首先走访了云南著名的石头村——石林糯黑村,感受彝族寨子的风土人情与民族文化。在这里,中国和南非的嘉宾学者们了解了彝族密枝林节的由来与传统;参观了糯黑小学,了解到这所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在保护本民族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做法;感受了撒尼刺绣的魅力,撒尼刺绣独特的工艺、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样的挑花技巧让南非嘉宾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圭山糯黑石头寨阿诗玛文化传承所的非遗传承人还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彝族歌曲表演。

下午,与会嘉宾来到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交流。与会人员参观了石林农民画馆,里面陈列了当地农民自己所创作的作品。讲解员介绍:“当地农民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在家中进行创作。”南非嘉宾们不禁赞叹石林彝族农民画家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画作。随后,大家来到石林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对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在古色古香的小院里,非遗传承人弹着三弦,拉着三胡,吹着竹笛,演奏彝族传统歌曲,载歌载舞。来自南非的与会人员敲打着非洲鼓,加入音乐的演奏之中,鼓点节奏与民乐完美结合,弹奏出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乐章”。

本次参观交流,加深了中非学者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工作坊的成员们通过亲身参与,切身体验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具有独特魅力的彝族风情。



三、“中国-南非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坊”进园区

12月17日,中国-南非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坊”走进昆明金鼎山的拾翠民艺公园。来自云南和南非的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以及艺术家展开“中国和南非的民族文化、非遗的保护与创新利用”,“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和非洲民族文化、非遗的交流、互鉴与共享”两个话题的探讨与交流,并在拾翠民艺公园进行创作体验。

在奔雷室古琴艺术家的悠悠古琴声中,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拾翠民艺公园总经理陈璐首先带领嘉宾参观园区,介绍了拾翠民艺公园的建设理念、发展情况、未来构想等,展示了云南传统的非遗文创手工艺产品,使嘉宾们对云南传统手工艺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拾翠民艺公园中的四时五味旧物博物馆,南非艺术家能了解中国传统器物器型结构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南非的陶瓷和首饰设计艺术家等多位艺术家通过图片、实物,让大家欣赏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作品,并与拾翠民艺公园的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对话,分享彼此间对于艺术的观点、看法。交流活动中,南非艺术家敲起了鼓,点燃了在场每一位嘉宾血液中流淌的音乐细胞,大家开始在鼓声中合唱、跳舞,欢乐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

除了交流和研讨,嘉宾们还进入到拾翠民艺公园内的艺术家工作室,学习传统非遗手工艺,并亲自动手体验。南非嘉宾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亲自参与制作银器、锡器,学习扎染、插花、弹奏古琴。这种“工作坊式”的课程以最直接的方式向他们展现了中国传统手艺之美,让他们更近一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与内涵。南非的嘉宾们表示这一次的交流让他们学到了新的东西、激发了新的创作灵感,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将两国手工艺的技艺、元素等融合起来,创作出新的作品。

工作坊进园区,让南非嘉宾亲自体验了云南民族手工艺制作,对于了解不同的文化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拥有巨大无比的魅力,让他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此次中非文化交流不仅仅有思想上的交流,还有实践上的相互学习借鉴。拾翠民艺公园让南非嘉宾体验传统文化、民族手工艺课程,以最直接的方式用中国和云南传统文化之美感染他们,让他们更近一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与内涵。



四、“中国-南非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坊”进商区

12月18日,工作坊进入第四天。从充满都市繁华气息的顺城中心到萦绕着古老历史氛围的昆明老街;再沿着翠湖从陆军讲武堂走到云南大学王九龄旧居,嘉宾们开启了探索“昆明风味”的文化之旅。

在顺城中心,嘉宾们学习MUJI“无印良品”与云南民族文化结合的成功经验,了解到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旗舰店是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运营“Found MUJI”项目的。在翠湖边,南非嘉宾既欣赏了翠湖的美景,又聆听陆军讲武堂的历史,灵动的红嘴鸥与厚重的昆明历史让他们对昆明的留恋又加深了几分。沿着翠湖,走入王九龄旧居,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的师生与南非的嘉宾们在古色古香的小院里款款而谈,进行对话交流。

晚上嘉宾们观看了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这是由云南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它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将原生态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云南映象》本身已经成为一个中国舞蹈界的共有品牌、一张获得广泛赞誉的“中国名片”。南非友人们对这场演出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自己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想把云南文化演艺产业的成功经验带到南非,让南非也有自己的“映像作品”。

五、“中国-南非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坊”进校园

12月19日,在春城的冬日暖阳中,工作坊的嘉宾们访问了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南非友人们对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表示了极大的赞赏。

在余味堂广场,南非嘉宾们和云南大学的同学为大家分别展示了南非和云南的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吸引了很多观众。云大同学的葫芦丝、彝族歌曲、中国武术以及赫哲族歌曲的表演引得南非嘉宾掌声不断。南非嘉宾们那种来自辽远大地和历史回响的歌声和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诵引来中国师生们的无数赞叹,拍掌声、击鼓声、歌唱声融为一体,点燃了现场的气氛,让冬日的云大校园感受到了南非的热情!

在中外嘉宾的掌声中,此次“中国-南非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坊”也完美地落下了帷幕。中国和南非虽然有着地理上的区隔,但是文化多样性和表现性上的相似性却大大缩短了我们之间交流的距离;虽然存在差异,但是我们更要聚焦合作交流的可能性。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金砖国家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和南非民族民间文化交流这一艘跨国友谊的航船还将继续航行下去,开往更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