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中法非三方合作”学术研讨会召开
China-France-Africa Tripartite Cooperation Seminar Held by the CASYNU

发布时间 Release time: 2021年12月06日 阅读次数 Hits:

2021年11月5日,由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和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法非三方合作”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这是云南大学“构建更为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系列研讨会的第六场研讨会。研讨会围绕“中法非三方合作的现实基础”、“中法非三方合作的实践”两大主题展开。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以及云南大学等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贺鉴研究员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法国无论是在非洲还是在中国的外交中,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中法非三方合作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很大的推动空间。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张春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并作会议总结。现将会议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中法非三方合作的现实基础

中法非三方合作的现实基础主要聚焦的是中法非三方的相互双边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宝荣研究员指出,中非合作、中法合作在更大的国际组织平台上已有相应的合作共识,但中法非三方合作中既有双边关系凸显的竞争基础,也有双边关系蕴含的合作基础。因此,中国学者需要对其做进一步的细化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彭姝祎指出,马克龙上台后,将法国对非政策的重点确定为“安全”与“发展”。在这两个议题上,中法非有合作空间。首先在安全方面,法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西非萨赫勒地区的恐怖主义以及由此导致的难民和非法移民问题。部分非洲民众质疑法国反恐的意愿和能力,法国国内一部分人则担心法国深陷反恐泥潭,提议从非洲撤军。在此背景下,法国积极寻求欧盟其它国家甚至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合作,这为中法非三方开展安全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在发展问题上,法国重视从文化和体育,从青年着手,撬动非洲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领域,中法同样可以加强合作。在气候变化领域,在卫生领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三方都存在合作空间。如果说安全和发展是中法非三方合作的两大现实基础,那么在经济领域,法国企业则将中国视为竞争者。尽管中法在非有一些政府推动的合作项目,但民间和企业层面的合作较少。彭姝祎指出,如何加强中法非合作,实现求同存异的合作格局,还需要多多探讨;此外,她建议中法非三方在智库层面加强沟通,以消除彼此之间的戒心,增强互信;还提议对非合作研究聚焦于具体国别,促进发展“一国一策”。

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院长李洪峰教授首先从双边关系基础出发,分析了中非关系、法非关系、中法关系各自的现状和特征。首先,李洪峰教授认为,中非关系整体友好稳定,同时非洲国家对自身的发展认知日益明确,贴近自身的发展需求务实选择合作伙伴。非洲国家整体上对中非合作持有积极的评价,但在更加细化的领域和问题上,对中非合作也有不同的声音,对中国企业在非发挥影响力也抱有较高的期待;除此之外,中非关系受到第三方因素的干扰,西方国家的负面言论仍然发挥着影响。李洪峰教授提出,非洲各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其战略和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高度吻合,面对非洲国家的发展关切,中国也需要提出更明确和细致的政策建议。其次,在法非关系方面,李洪峰教授认为,马克龙代表法国政治代际的更替,新一代领导人对殖民遗产的认知与以往不同。而法非关系的代际更替,不仅是法国的需求,也是非洲的需求。2021年非洲—法国峰会是为了改革法非关系的一种创新尝试,会议主题包括“青年参与和民主”、“企业家与创新”、“数字经济”以及文化和创意产业,展现出法非之间的人文、文化交流一直紧密,中法非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人文交流与互动。最后,李教授分析了中法关系现状。李教授指出,法国和中国存在战略利益共同点, 但法国的思维模式和处事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法之间经济关系的发展,也影响着中法非三方合作的发展。除了双边关系基础的分析,李洪峰教授还归纳了中法非三方合作的机制基础,以及非洲发展需求基础。李教授认为,非洲学者对于“中法非三方合作”这一表述存在分歧。此外,中法非三方合作也面临着来自非洲的诸多挑战。比如,非洲各国合作伙伴的多元化继续对中非合作带来影响;非洲国家众多,“一国一策”显得非常必要且迫切;政府—企业—市场三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可能会导致多边合作中的障碍;如何将三方合作延伸至经济之外的领域,促进三方合作的效益外溢,也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山东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贵昌教授把中法非三方合作置于中欧非三方合作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重点分析了欧盟对非战略的发展演变及其最新进展,指出欧洲因与非洲地缘相近而且具有特殊的历史渊源,长期以来视非洲为其后院,欧共体成立之初就在法国的力主之下与非洲建立了联系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以发展援助和贸易优惠为主体的“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根据新的国际形势和自身的战略需求不断调整对非洲政策,从2000年《科托努协定》的签署和首次欧非首脑峰会的召开到2007年《欧非联合战略》的实施,欧盟试图通过带有附加政治条件的、安全—发展相关联的对非政策,推动建立新型欧非战略伙伴关系。但是,朱贵昌教授指出,随着欧债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一系列危机的爆发以及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的加剧,欧盟的对外战略更加强调战略自主,致力于追求在数字技术和安全等领域的“欧洲主权”,欧盟也相应地调整了自己的对非战略,2020年,欧盟委员会颁布全新的对非战略文件(Towards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with Africa),提出了五大领域以及十大合作计划。文件表明,欧洲新的对非战略基于五大伙伴关系,分别是绿色能源转型、数字转型、可持续发展、安全治理以及移民问题。朱贵昌教授认为,欧盟最新的对非战略契合欧盟推动绿色新政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旨在新形势下深化欧非战略伙伴关系,扩大在非洲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欧盟的战略自主,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中欧非三方合作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竞争可能主要表现在数字领域,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下的经济关系的竞争。

有与会专家重点探讨了第三方市场框架下的中法非三方合作。他认为,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联盟合作以及宏观层面的北—南—南发展合作相结合的合作关系。该专家认为,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融资模式主要包含承建方和出资方两大功能主体,而中国和发达国家融资能力差距和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稳定程度影响着融资的密切度。其次,该专家分析了中非发展融资面临的挑战。他指出,中国对非融资集中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中国对非融资面临资金下降、来源单一的挑战。以此为背景,他分析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框架下的中法非发展合作的现状。在合作国家选择上,中法非发展合作主要聚焦肯尼亚、尼日利亚等经济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在融资模式选择上,中法非发展合作以中国或第三方出资,中国与法国联合承建为主,合作的紧密程度较差。在行业领域上,中法非发展合作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为主。他还强调,第三方市场合作框架下的中法非发展合作面临地缘政治冲击、非洲国家缺乏实质参与、规则标准对接不足、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合作领域单一、数据不够透明等六大挑战。针对上述六方面挑战,要规避对冲风险、进一步建立非方充分参与的融资交流平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探讨建立争端解决机制、加强数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以及加强中法非发展合作的数据库建设。

二、中法非三方合作的实践

中法非三方合作尽管缺乏理论上的阐释和提炼,其实践成果已经颇丰。中法非三方合作的实践,既包括发展合作实践,也包括第三方市场合作实践。同时,他国与非洲的双边甚至多边合作实践也为中法非三方合作提供对比反思和经验参照。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林泉喜讲师就俄罗斯在撒哈拉以南法语非洲区的影响力进行发言。林讲师发言说,法国在撒南法语区的存在成为俄罗斯新闻塑造影响力的实践目标。有关研究显示,俄罗斯国际媒体致力于在非洲法语区打造自己的媒体品牌,以及通过传播法非关系的相关新闻来塑造影响力,其中主要包括萨赫勒地区的新月形沙丘行动报道以及中非共和国的相关新闻报道。林泉喜说明,俄罗斯在非的新闻媒体建设较为成功,在法语非洲地区获得了较好的声誉,也促进了俄非的新闻媒体合作;同时,俄罗斯媒体在非洲法语地区的影响力塑造为中法非三方合作提供了反思性启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雯菲讲师聚焦中法非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案例实践展开论述。王雯菲讲师分析了不同合作类别下的中法非第三方市场合作案例,归纳了中法非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特点包括:沟通机制稳定、合作机制多样、注重第三国需求三大点。但是,王雯菲讲师同样指出了中法非第三方市场合作面临重要问题。一是随着新冠疫情反复出现和加重,马克龙政府对非政策会更加坚定,或出现对中国不利的影响,同时,法国寻求欧盟内部更加统一的非洲政策,这也增加了合作的不确定性。二是大国战略的误判和激化,会导致中法非三方合作无法果断开展。三是在非中法企业受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制约,无法双边进行有效沟通,非洲当地行为体更是无法参与沟通。四是法国对非合作与中国对非合作存在合作主体选择的差异,通常法国对非合作是通过区域集团如欧盟、非政府组织来展开,而中国对非合作通常是国家与国家层面之间。基于此,王雯菲讲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强调三方共享利益原则,促进达成共识;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对接;三是着重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四是扩大合作主体,增加跨国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程度。

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硕士研究生侯宇琼就欧盟的萨赫勒安全与发展战略为主题进行发言,探讨欧盟参与萨赫勒地区安全问题的实践。首先,欧盟在萨赫勒地区的安全战略部署包括资金支持、安全治理能力建设、派兵维和三大措施。资金支持上,欧盟主要建立了非洲和平基金。侯宇琼指出,非洲和平基金是欧盟对非主要的政策工具之一,从2010年来其使用支付也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协助建设安全治理能力上,欧盟主要设置了马里、尼日尔建设特派团,用于协助萨赫勒五国组织成员国的民用安全能力建设;以及军事训练部队,为萨赫勒五国组织成员国反恐能力建设提供咨询和建议。派兵维和上,欧盟嵌入联合国稳定团机制派驻维和人员,以及由欧盟13各成员国派遣“塔库巴”特遣行动队进行维和工作。其次,侯宇琼分析了欧盟支持萨赫勒安全治理的基本动因。一是欧洲和非洲的地缘相近性,导致非洲萨赫勒安全问题危及欧洲自身的和平与稳定;二是萨赫勒地区国家与法国之间的历史殖民关系,致使法国出于维护本国公民利益的目的,在欧盟框架内发挥领导作用安排部署。侯宇琼指出,法德联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欧盟萨赫勒安全战略的制定和未来走向。如今,法国在萨赫勒地区面临财政消耗巨大、反恐人员牺牲、马里当地政变等安全部署困境,致使法国结束新月形沙丘行动。而这一决策可能使法国转向融入欧盟军事训练部队(EU TEM)计划,以及专注反恐行动来部署萨赫勒地区的安全战略;三是非洲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意味着非洲的安全问题是国际社会都重视的议题,也是促进非洲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侯宇琼分析了欧盟的萨赫勒安全战略的基本发展方向。一是强调发展-安全关联,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二是提供资金援助与战略支撑,避免直接参与军事行动;三是同非洲区域组织进行合作,调动非洲维和主体的参与。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张紫彤从三方发展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异同角度出发分析中法非三方合作实践。张紫彤认为,三方发展合作起源于联合国,是丰富和发展南南合作,促进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共同发展的发展合作形式。其行为主体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或者国际发展组织、发展中国家、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三方甚至多方。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提出的新型经济市场合作形式,其行为主体是企业和其他经济行为体。张紫彤认为,尽管三方发展合作与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两套不同话语体系下的两种合作形式,但是通过分析中法非三方合作实践表明,三方发展合作与第三方市场合作可以实现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发展-市场合作模式的产生。

会议的最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舒展大使做会议评价。舒展大使指出,中法非三方合作意味着基本行为体有中国、法国、非洲三方。通过今天的会议讨论可以发现,三方合作的行为主体是法国和中国。尽管中法非三方合作强调非洲国家的主导、受益、意愿原则,但实际的中法非三方合作实践缺乏对非洲自身发展状况的聚焦和分析,这为学者们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启发。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张春研究员做会议总结。张春研究员指出,关于中法非三方合作实践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法非三方合作的理论构建。这既是进一步发展中法非三方合作的现实要求,也是反思如何真正使非洲受益的道德要求。张春研究员分析,中法非三方合作的理论构建主要有三大方面的思考。一是各国政府发挥的功能效用问题,二是各国企业的公共产品供应问题,三是安全领域如何进一步实现三方公共产品供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