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我在南非斯坦林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参加“‘绿化’中非关系——中非合作的环境可持续性问题研讨会”,当我做完“中非低碳合作:中国的角色”的发言后,斯坦林布什大学的奥利弗(Oliver RUPPEL)教授提出了一个疑问,也是一种担心,他表示“中国产品虽然价格便宜,但是质量很差,这些劣质产品如何能够使中国扮演好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的伙伴角色?”
奥利弗教授所说的并非完全是事实。近年来,“中国制造”的手电筒、鞋袜、布匹、食品、手机、摩托车、电视机、建筑机械等正日益走入广大非洲人的生活,非洲人的衣食住行也已离不开“中国制造”。许多中国的著名品牌,比如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海信电视、海尔冰箱等已逐渐成为非洲家喻户晓的名牌。这些性价比高的中国品牌产品在非洲的低端消费者中备受青睐。非洲人已经很难想象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
但奥利弗教授的疑问也反映出中国在许多非洲民众心中的形象:廉价、山寨、劣质商品的生产者。一位埃塞俄比亚交通部的官员曾疑问地表示,“中国有很多好产品的,为何出口非洲的中国产品质量这么差?让我现在绝对不买中国制造的东西”。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能切身地感受到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往往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也代表着这个国家在普通民众中的分量,常常是普通民众接触和认识某个国家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渠道。这也是奥利弗教授会有这个疑问和担心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不附带条件的经济援助,努力使援助更多地惠及当地贫困群体;另一个方面,中国的一些劣质商品充斥着非洲市场,成为许多非洲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使“中国制造”成为廉价、山寨、劣质商品的代名词。这一矛盾现象的出现,使有些媒体甚至发出质疑“中国在非洲是援助者还是价低质次商品的输出者?”。
中国对非软实力的两个来源
一是来自于中国在非洲大陆的行为。目前,随着中国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中非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比如中国对非援助、中非文化交流、中非经贸产业园建设、中非学术会议、中央电视台非洲频道开播等等,这些都逐渐使非洲感受到了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和影响力。在非洲开展的活动,如果是本着改善非洲人民福祉的目的,那么毫无疑问会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比如中国援建非洲的医院、学校、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中国援非医疗队,中国提供的政府奖学金等等;但某些中国人在非洲的行为,并不是为了非洲人民的福祉,比如非法开矿、走私象牙、贩卖假药等等,这肯定会有损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
最近有美国研究机构发布了一个统计报告说,2000年至2011年中国共为51个非洲国家援助1673个项目,援助总额约750亿美元。虽然这个数字并不一定准确,但近年来中国对非援助确实是不断在增加,世界也能感受到中国为非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有西方媒体提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中国提供无条件援助是为了跟非洲的某些政府进行利益交换。甚至认为中国滥用其援助的影响力来打败竞争者,赢取合作,中国的这种对外援助是一种利益交换的砝码。援助被认为是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但援助也常常被认为是硬实力的重要手段。援助并不必然就增加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与软实力的关系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它需要通过援助的目的来判断。
二是来自于在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状况。中国对非软实力不仅仅只限于中国在非洲的行为,中国自身的快速发展也会使中国对非洲产生软实力。比如中国大幅减少的贫困人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等等,看到中国人的生活不断改善,非洲人是非常羡慕的。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对非洲的软实力不仅来自于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个人、私营部门和中国的民间社会。中国软实力建设,应该着眼于富强、民主、文明,追求国富民强、社会公平正义、平等法制,夯实中国和平发展的道义基础,这些都将在无形中增强中国对外软实力。
软实力的表现模式
(一)主动模式的案例:美国
美国在与非洲国家的交往过程中,表现的较为主动。他们曾不断地鼓动非洲国家和非洲民众,如果要尽快达到西方国家那样的发展程度,就必须采取类似西方的体制。美国不仅积极地传播它的政治和文化价值观,还试图将其价值观普世化。
美国在推销其普世价值观的过程中,常常缺乏对伙伴国家价值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美国的软实力,使其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还产生了抗拒力。在软实力失效的情况下,美国经常诉诸于硬实力,主要是制裁。这些制裁导致了一些国家的强烈抵制,比如伊朗、朝鲜、津巴布韦、缅甸等等。在大量使用制裁等硬实力的手段之后,要在某些地区恢复美国的软实力就变得异常困难。
(二)被动模式的案例:德国
自从2005年起,英国广播公司世界广播部就开始通过“最受欢迎国家榜”来追踪各个国家对于世界的影响。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2月,它委托国际调查公司“环球扫描”GlobeSca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政策态度项目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Policy Attitudes, PIPA对来自27个国家的28619人进行上门调查或者电话调查,得出了这最新一次的“最受欢迎国家榜”。在最近的全球国家形象调查中,德国排名第一,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国家。无论是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还是出产的高质量产品,都帮助德国树立起成功的国际形象,而且它不像美国和中国这样有包袱。加上德国对二战历史认真反省、坦诚谢罪的态度,都有效地提升了德国国家形象,无形中增加了德国的软实力。
德国的软实力同样也来源于德国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除了上面提到的,让全世界印象深刻的还有德国产品和服务,其产品的高质量和服务的优良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例如,德国品牌的汽车,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等汽车行销全世界,受到各国的欢迎。在普通人眼中,“德国制造”的高使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成为优秀的结构、坚实的安装及品质的保证。
中国的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真正“走出去”的时间还不长。随着近几年中非贸易额快速增长,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人员往来也日益频繁,中非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摩擦和问题,比如劳资纠纷、非法劳工、加纳采金等等,中国面临着在对非软实力上采取主动与被动模式的抉择。
目前,中国在软实力上采取的更多还是一种被动模式,充分尊重其他国家的传统价值,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来实现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之后并不强迫任何其他国家走这条道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洲有一个双重形象。首先,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经济发展道路,没有被纳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中国实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政策,充分尊重别国的主权,不强迫任何其他国家走某条道路。这种“自主发展”、“不干涉别国”的双重形象,以及“依靠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以国家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和出口为主导的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非洲国家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对非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虽然中国的发展道路对非洲国家有吸引力,但是回到文章开头写到的那个例子,奥利弗教授提出的疑问和担心在非洲人心里是较为普遍的。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往往体现在某一件中国产品或某一项中国援建的工程上。一件劣质的中国产品可能会破坏一群非洲人对中国的良好印象。要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归根结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从提高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做起。
在对非软实力问题上,我觉得可以适当借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智慧。丘浚在《大学衍义补·驭夷狄·慎德怀远之道》中说:“内政既修,外患自然不作,华风既盛,夷心自然归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软实力,首先强调的是自我完善,通过自身表率,给民众、社会及他国以正面影响,最终使得社会和谐、天下安定。
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应该继续坚持对非软实力的被动模式,主动加强中国自身建设、被动参与非洲内部事务。行“王道”,而弃“霸道”。软实力的作用不在于控制他者,而在于实现与他者的共生共赢。正所谓“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本文作者梁益坚系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