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合作方法
Innovat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metho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发布时间 Release time: 2022年07月05日 阅读次数 Hits:

张 春


    进入2022年,国际安全形势突变,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对抗逻辑可能推动全球安全治理逻辑的重大变化。在此大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在国际安全处于重大历史转型之际,中国提出的独特且极具成长性的国际安全合作方法。与当前国际安全的对抗逻辑相比较,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合作方法具有四个根本性特征,未来可能指引国际安全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安全合作;全球安全治理;中国特色

    一是坚持联合国主导原则。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再次重申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坚定立场,明确拒绝其他国家将联合国当“橡皮图章”的做法。

  冷战结束后,中国对联合国维和的参与积极性持续提升。一方面,随着中国自身发展,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资助力度持续增大,目前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资国。例如,2001年时,中国仅认缴1.93%的联合国维和经费,到2021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15.21%,位居第二,增长了近7倍。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同期认缴比例增长的仅俄罗斯从2001年的1.5%增至2021年的3.05%,美国基本保持稳定——2001年为27.63%,2021年为27.89%,而英国和法国都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另一方面,中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出兵国。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军队已累计参加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13名中国军人牺牲在维和一线。中国军队在维和任务区新建、修复道路1.3万余千米,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物10342枚;运送物资135万余吨,运输总里程1300万余千米;接诊病人17万余人次;完成武装护卫、长短途巡逻等任务300余次。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国际贡献力度不断增大,但中国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例如,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讲话首次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2016年5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签署协议,成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为期10年,资助金额10亿美元。中国将首个国际安全合作基金放在联合国,充分体现出中国对联合国作为国际安全核心平台角色的强调。

    二是坚持供应公共产品。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坚持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

  如同习近平主席所言:“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如何才能有效应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22年2月发布报告称,人类世时代的国际安全高度复杂,在传统暴力之外,还面临诸如不平等、数字威胁、公共卫生等大量复合性威胁。一方面,任何国家单打独斗都无法应对如此复杂的安全挑战;另一方面,既有的国际安全合作,特别是大国对外安全援助,往往强调“小圈子”或势力范围。如法国迄今仍坚持派遣合作专家——即派法国军人到外国军队担任现职并指导外军建设,2021年共计向全球派遣311名合作专家;又如,美国、法国和英国早在20世纪末就组成了所谓“3P联盟”,在安全援助方面相互合作。这种打造“安全俱乐部”的方法更多是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的体现,而不是供应国际安全公共产品。

  全球安全倡议首先强调“全球性”,根本上是为了突破使国际安全复杂化的“俱乐部”方法。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下设的秘书长和平与安全子基金,在2016—2020年间在全球启动61个项目,投入金额达到3700万美元;其中,单独聚焦非洲的项目达到28个,项目金额达2040万美元。再如,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均承诺,未来几年中每年为非盟提供6000万美元军事援助;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还承诺,在共建“一带一路”、社会治安、联合国维和、打击海盗、反恐等领域推动实施50个安全援助项目;在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再度承诺,将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和平安全领域项目。

  为避免“俱乐部”方法,中国于2015年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6年多来,中国共注册了13支待命部队,其中5支已提升至三级待命状态,8支提升至二级待命状态;迄今为止,中国单独或与联合国及其他国家合作,为数十个国家培训了超过1500名维和人员。截至2022年3月,2237名中国官兵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及联合国维和行动部执行任务。中国秉持公共产品的“公共性”提供安全援助,根本上是为了推动人类安全共同体的建构。

    三是强调责任共同体建构。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全球安全倡议强调,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全,根本上是为了构建全球安全的责任共同体。

  当前国际安全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或者直接来自前述的俱乐部意识,或者因俱乐部意识而恶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整体上并不强调合作安全,而强调建构以自身为核心的同盟安全,打造所谓五眼联盟、四国集团、三边合作、双边联盟,全然缺乏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国家没有认识到命运共同体的客观现实。早在2001年“9·11”恐怖主义袭击后,美国和西方就认识到安全—发展关联的重要性。但是,它们所采取的方法却不是建构责任共同体,而是大搞全球反恐战争、民主输出、集团政治,结果是反恐越反越恐、治理越治越乱;而美西方则恰好可以浑水摸鱼,捞取更大利益,实现绝对安全。

  中国始终坚持责任共同体意识。全球安全相互关联,通过构建责任共同体推动命运共同体建构,迫在眉睫。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六个支柱,其中第一个支柱便是“责任共担”,强调要扩大各层级政治对话和政策沟通,加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密切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作配合。事实上,中国在国际安全合作中始终强调责任共担,如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国际调解等必须要得到东道国的同意和邀请,要维护联合国的核心地位等;又如,全球安全倡议重申了中国长期的外交原则,即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等。

    四是追求可持续安全。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可持续安全,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要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当今的国际安全挑战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暴力。事实上,早在1994年,联合国就倡导使用“人类安全”概念,将“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即发展与安全有机联系起来。2003年,联合国再次拓展了人类安全的范畴,将“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和“免于羞辱的自由”加以整合,并要求将保护与赋权相结合从而改善安全。联合国于2020年提出人类世概念,并于2022年强调人类世时代的安全复杂性,要求将保护、赋权与团结相结合,实现更为持久的安全。

  尽管与联合国的话语体系存在差异,中国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的人类世概念异曲同工。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不仅远早于联合国,更是比联合国迄今为止的观念更为全面和先进。尽管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联合国的核心理念,但可持续安全仍未被联合国全面采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6年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暗示了国际安全的联系性、综合性和脆弱性,因此“免于脆弱的自由”正日渐得到重视。“免于脆弱的自由”事实上是强调安全的可持续性,而这是中国长期以来所坚持的新安全观的重要内涵。全球安全倡议再次强调新安全观的重要性,事实上也是为可持续安全观的深入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jgxx/gj_bwsf/202205/t20220525_5409673.shtml